抗疫“网红”高德红外,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鼠年股市开盘第一天,A股半导体企业千股跌停,半导体相关产业企业仅有7家企业实现逆袭上涨,除了宁德时代外,其他企业均和抗“疫”相关,高德红外就是其中一家,过去一周,高德红外股价涨幅就达到34.79%,涨势喜人。
大涨的关键原因在于它生产的红外测温设备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线。
新闻显示:高德红外春节期间没有停工,该企业新增了15000套的生产计划,即将以每天1000套红外体温测温仪的速度生产,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产品来助力一线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
什么是红外热成像测温?
灰色字体非技术控可自行绕过:
红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光线,在1800年被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发现。
任何在绝对零度(-273.15°C)以上的物体都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红外辐射,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辐射之一,是由物体“自发”的。
红外线本身的物理特性就具有很强的热效应,例如太阳的热量主要就是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的。
红外探测器测温的原理就是捕捉这些物体发射的红外线,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转换成灰度分布,以视频或图像的形式输出。
更具像的来说,可以把这一原理理解为人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探测器相当于人的“眼睛”,被测物的形态和颜色由光子作为媒介向空间传播,被“眼睛”识别后,视觉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转换为生物电讯号,大脑(约等同于后续电路)对信号进行储存、处理、识别,形成”意识“信息,即红外热像图,红外测量仪最后根据系统预设数据对“意识”回应。
至于我们在火车站或地铁站会看到颜色不同的图像,主要是由于把温度做了颜色标记。
新冠病毒的一大特点是接触传播,红外体温检测的优势无接触、可以大面积进行检测,可以在大面积人群中迅速准确找到体温较高的人员,是以往额温枪、耳温枪、温度计所不能达到的。
此在性能上,红外体温测试测量仪具有天然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可以在完全无光的情况下,突破雾霾、烟尘等恶劣环境影响,观测到十几公里乃至上百公里以外的目标,具有作用距离远、抗干扰性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等优点,是广泛应用于军、民领域的“千里眼”。
非典时期一“战”成名
17年前,非典袭来,全国进入抗“疫”紧备状态。
彼时的高德红外只是一家成立4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主攻当时国内尚未成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
在当时红外探测器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的大背景下,红外探测器价格多达几倍,大多数企业都只是从法国进口几台或者几十台,高德红外创始人黄立在2003年年初下单了1000台探测器。后来证明,这一举动恰恰是高德红外加速发展的关键。
在黄立的回忆中,“非典”爆发第二天,他便接到武汉一位副市长的电话。在了解高德红外的热成像仪可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给发烧的病人测体温,看到整个区域的热图像后,那位副市长便让他查一下仓库里有多少存货,并紧急调到武汉机场、码头、车站等场所,配合湖北省疾病防治中心工作,筛查非典病人。
在北京首都机场,共有国内外11家企业的产品并列放在那里免费使用,在所有检测设备的技术PK中,高德红外的效果是最好的。根据人民日报的刊文:高德红外IR230在武汉机场、车站使用后,先后检测40万人次,无一错报。
高德红外IR230在SARS症状检测方面的突出作用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疾控人员的注意,一时间订单暴涨,甚至出现了“一机器难求”的现象,高德红外自此一战成名。
创始人黄立
创始人是企业发展的主心骨,高德红外从成立之初便投身于红外热成像产品,和创始人黄立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987年,24岁的黄立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作为同学中的学霸,黄立毕业后进入了湖北省电力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
1999年,36岁的黄立已经是研究所的中层干部,工作稳定待遇好,获得20多项科研成果,黄立觉得自己需要利用自己所长去做些什么,义无反顾,果断选择辞职创业 。
“我想要找一个平台,用自己掌握的红外高科技技术去装备国防!”黄立说,他所在的研究所从事的电力检测领域,只涉及较简单的集成技术而非核心技术,对于自己擅长的红外热像相关技术及应用,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国内也是刚刚起步且缺乏体系。
万事开头难,创立高德红外的时候,黄立压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30万。相对于当时国外核心的元器件动辄几万块的报价来说,30万在当时并不多。所以在成立的前几年,黄立基本是身兼多职,销售、研发、管理都是亲力亲为。
从黄立的整个创业经历来看,是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典型。
这样的例子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1980年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协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科研人员创业潮便开始了,后有王洪德、柳传志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科研人员的破局都在不同层面上推进了技术的发展的创新和应用。
红外技术自主可控到底有多难?
现代红外探测器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使人们认识到红外探测器在军事应用中的价值。由于军用红外产品具有高度敏感性,大多数军品红外探测器主要提供给本国军方,这类企业一般不参与市场竞争。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目前竞争主体集中在美、英、法、德、日和以色列等国。其中美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约占据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销售份额的50%。
红外热像仪的民用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先发优势,直到现在,红外探测设备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依旧由欧美国家占据。
以2017年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的市占率来看,大立科技和高德红外仅占0.2%,美国企业FLIR占据了非制冷红外热像仪66.2%的市场,如今疫情中使用的测温热像仪正是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的重要应用领域。
可见,在1999年,或者是高德红外“成名”的2003年,红外技术的发展程度有多艰难。
2003年,因为非典一战成名的黄立决定打造国产红外探测器芯片。
原因在于当时我国红外芯片唯一的进口渠道是法国,审批很严,周期很长,一般要六个月才能审批下来。
“人家让我们活,我们就能活;人家想我们死,我们就得死。”黄立说,那段经历让他觉得特别憋屈,也进一步坚定了决心,那就是一定要把红外探测器芯片干出来!
2010年,高德红外在中小板上市,在得到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后,高德红外启动了对红外探测器芯片的研发。
历经8年努力,高德红外终于在国产化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方面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三条生产线且已全部达到批量生产条件的厂商,可以高效保障高科技军工领域及民用领域对红外探测器芯片的需求。
高德红外目前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从公司2014-2018年的营收来看,目前公司仍以红外产品为主,自2015年全资收购湖北汉丹机电有限公司以来,公司主业增加了传统非致命弹药、信息化弹药等系列军工产品,营收占比逐渐提升。
从具体业务层面来看,红外产品和传统化弹药及信息化弹药等军品订单在公司业务比例中营收占比较大。
2018年财报显示,高德红外主要产品的营业收入在2018年均有所增长。红外热成像仪及综合光电系统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5.47%,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57.25%;传统弹药及信息化弹药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18.83%,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0.49%。
在营收增速上,以传统弹药及信息化弹药为主的军品在增速上最快,主要和国防与军队改革措施落地后,军品采购工作全面恢复的因素有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底开始,公司陆续收到了大量的军品订单,截止2020年1月合同金额已经高达11亿元。
目前公司共有子公司9家,除部分开展贸易业务外,各核心子公司分别对应探测器、武器系统、汽车市场、消费市场、安防信息化等各领域的产品和业务开拓等。不过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子公司业务还处于探索或亏损阶段。
但从民用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民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美国MaxtechInternational 的红外热像仪市场调查报告,预计民用红外热像仪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56.01亿美元,总消费额复合年增长率约10.3%,增长速度高于军用领域。
总的来说,军品订单持续增长,疫情带来的红外产品需求增加,对于转型中的高德红外都算是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
【1】直面掌门人│瞄准洛马雷神 高德红外黄立“轰”出民企第一弹,上海证券报,2018
【2】高德红外(002414.SZ):红外行业龙头为何能屡次助力重大疫情?,格隆汇APP,2019